色选机助力茶叶加工,精准筛选铸就品质
踏入四月,春茶季的热闹氛围席卷全国。在英德,4月7日开启的第七届英德红茶头采季活动上,20余名采茶工在翠绿茶垄间忙碌,将鲜嫩茶芽收入篓中,拉开春茶开采大幕,如今英德红茶综合产值已达90亿元。无独有偶,大理州南涧县无量山镇的3万余亩茶园也全面进入采摘期,茶农穿梭茶垄,勾勒出春日丰收图。
在这一片繁忙与期待中,茶叶色选机作为茶叶生产加工的幕后“功臣”,正悄然发挥着关键作用。它如同茶叶品质的“守护者”,以其先进的技术和高效的分选能力,重塑着茶叶生产加工的格局。茶叶色选机的工作原理基于茶叶中茶梗、黄片与正品茶叶的颜色差异。以常见的工作流程为例,茶叶从顶部料斗进入机器,经振动器振动后,物料沿通道下滑,加速落入分选室的观察区,并从传感器和背景板间穿过。在光源照射下,系统依据光的强弱及颜色变化产生输出信号,驱动电磁阀工作,将异色茶叶吹至废料腔,而合格茶叶则落入成品腔,从而实现精准选别。
在实际应用中,茶叶色选机的作用十分显著。在饶平县浮滨镇寨上村,当地引进了首台智能八层茶叶色选机,这也是目前国内较为先进的茶叶色选机。它采用现代CCD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控制技术,通过快速摄像、智能计算实现对微小颜色差异的甄别,能够高效精细地分离出茶叶、茶梗、碎渣以及其他非茶物体。其强大的加工能力令人瞩目,1小时能够分拣300公斤(600斤)毛茶,相当于30个熟练工人10个小时的工作量。而且加工费用较低,每斤低至0.8元钱,这不仅能大幅度减轻茶农的经济负担,还能较好地缓解当前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带来的用工难问题。
在徽州区富溪乡富溪村,一台型号为DF36的茶叶色选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。该设备采用现代计算机辅助控制技术,通过相机图像采集、智能计算实现对茶叶微小颜色差异的精细筛选,能高效精细分离出茶梗、碎渣以及其他非茶类异物。其茶叶处理量每小时最高可达400斤,色选精度超99.9%。在此之前,有条件的茶企需将茶叶运到外地进行色选加工,而没有条件的茶农和小茶企只能依靠手工分拣,极为不便。如今,富溪村利用“党支部+强村公司(合作社)”的优势,由村集体申报资金购置茶叶色选机设备。这一举措不仅方便了茶叶加工企业生产,大大降低了小规模茶企的生产加工成本及压力,还通过色选机对茶叶进行分级,提升了黄山毛峰茶的品质。色选后的茶叶每斤价格大约上涨15%至20%,同时,依托茶叶色选机对外开放的共享服务模式,进一步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。
与人工挑选相比,茶叶色选机具有省工、省时、效率高、加工成本低的优势。例如云南下关沱茶(集团)股份有限公司在使用色选机后,精准剔除瑕疵品,茶叶成品良率从82%提升至98%以上,年节省原料成本超百万元。在提升茶叶品质方面,色选机能够对鲜叶中的单芽、一芽一叶、一芽二叶、老叶、杂质等做精准分级,解决鲜叶分级困难、杀青不匀等问题,降低干茶破碎率,保证茶叶外形、口感的一致性,为后续加工提供标准化原料。在毛茶加工阶段,能通过高分辨率摄像头和AI大数据分析,对茶叶中的梗、片、叶进行高效区分,做到片中无梗、茶中无梗。还能依据茶叶嫩芽与老叶的颜色差异通过形选的嫩度进行分级,满足高端市场对“特级”“一级”茶叶的外观要求,同时对不同茶叶进行大小、长短、粗细的分选,保持条索一致性,提升溢价空间。并且,红外色选技术能快速识别茶叶中的异色颗粒(如黄叶、焦叶)、非茶物质(石子、金属、塑料)或霉变叶片,确保成品茶色泽均匀、纯净。
茶叶色选机在现代化茶叶生产加工中是提升产业水平的关键一环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日益广泛,它将持续助力茶产业朝着智能化、标准化、高效化的方向发展,为茶产业的繁荣注入新的活力。